查看原文
其他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原本准备办成什么样?【哈军工冷知识|哈工程篇3️⃣】

高校历史现况 高校历史现况研究
2024-10-28

首先开篇给自己的推文打个小广告,高清重置的,中、俄、英三语校对版「哈军工校徽」已经制作完成,各位军工七校的校友们请自行取用。

最近,我们集中报道了哈工程在南通设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和在天津与海油工程共建「水下工程与装备联合研究院」的事情,哈工程再添了两大异地机构。

哈工程又双叒叕重回南通,谁还记得上一次?【哈军工冷知识|哈工程篇2️⃣】

杀疯了,哈工程在天津也搞出研究院了?

同时,我们也报道了「青岛创新发展基地」那边准备新盖外国留学生公寓、普通学生公寓和食堂的事情,似乎青岛校区的人数还会进一步的增长。

哈工程青岛,好像又有大动作?

哈工程好像也就这几年的功夫,忽然从一个不开分校不扩招的小破船,变成了一个拥有多家分支机构的庞然大物。

这当然得益于学校办学经费的连年上涨,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厚积薄发。但是嘛,反过来说也不是不行。

哈工程的这几个分支机构,几乎都在沿海地区,这也说明了哈工程在哈尔滨这块不靠海的地方研究三海一核,确实还是缺少实践的土壤,光靠实验室,显然是不够的。

哈尔滨不靠海,还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被振兴成了一个工业转农业的城市。那么这里就第一缺乏海试条件,第二也缺少船海相关的企业,这都不利于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于是哈工程也是被逼得没招了,只得到别人的地盘去找机会。

同时,经费也越来越变得像是一个诅咒。毕竟,你拿了部里的钱,就要发展成部里希望你发展成的样子。哈工程的三海一核还是持续走强的,但其他学科的发展就差强人意了。如果说三海一核所谓的支撑学科——计算机、通信之类的还算维持住了,那么航天专业可就真的尴尬的很了,最近两次,连学科评估都参与不上了。

这点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余脉,经过几次折腾,实力始终没有恢复起来。至今航天专业也没有个博士点,而且似乎也没有打算发展出博士点了。无数校友痛心疾首啊。

那么,哈工程就真的可以如愿的跑到沿海做做增量,实现在海边搞三海一核的终极目标吗?恐怕也很难。

随着教育部对异地办学的规范和限制,包括哈工程在内的很多学校的跨省分校区,都遭到了停建、降级甚至是撤办。不远处的北航青岛,就是例子。

哈工程的青岛校区,其实早就有传闻要建。结果不知道为什么拖来拖去,最后只在青岛落地了一个科技园。

等到真要建校区了,异地校区又不让建了。

这事儿闹的,就跟哈尔滨建地铁一样,一拖,就是一辈子了。

不过刚开建的时候还没有那些事儿,所以哈工程早早的就在官网挂出了青岛校区的主页链接,链接里面还有个页面,用无人机视角直播施工进度,一段时间更新一次。每个月还有长图片形式的施工月报,可能也是知道很多人在关心关注着青岛校区的发展吧。也就是我现在找不到图了,不然高低贴出来给你们看看。

但是教育部发文了之后,哈工程就光速的把青岛校区的网站隐藏了起来。这中间还因为某些问题,停建了一段时间。一直等到快建好了、确定招生了,都低调得不行不行的,校区也改名成了「创新发展基地」,甚至招生、开学当年,学校官微连个推文都没发。

这个创新发展基地,虽然最终还是得以开学,但只能培养一些正常研究生和MBA、MPA硕士了,最多就是再来点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本科,虽然近年来也有部分本科生来实验,但这和当初的定位差别就很大了。

由于青岛校区的建设是PPP模式的,那么规模上不去,钱自然也很难到位,这二期的建设,就也没有马上开展了。所以现在我们去到青岛校区时可以发现,青岛校区是只有11号楼、41号楼和51号楼的,而21号楼和31号楼则不见踪影,因为还没盖。

实地探访,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青岛校区)1️⃣位置&大楼篇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现在的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不是它一开始计划的样子,那么一开始计划里的青岛校区是什么样?和现在有多大差别?还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

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当然还是要从当年的新闻边角料里找咯,感谢有记忆的互联网。

而且今后我的这些推文,也会成为互联网记忆的一部分。

有点浪漫了哈。

首先,我在工学新闻网中翻到一篇光明网出口转内销的新闻。

可见2017年,还是在说「青岛校区」的,这段时期也就是哈工程高调宣传青岛校区的时期。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2016年12月,市政府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共建哈工程青岛校区协议。日前记者了解到,哈工程青岛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出炉,并已获西海岸新区批准,目前已完成一期建筑设计招标,并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鸟瞰图。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选址于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大学园内,校区规划面积2000亩,规划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2万名学生。校园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并结合校区地势、地理位置,以三沙路为轴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自西向东形成“山—校园—海”的景观生态带。
东区临海以湖面水体为主,与滨海地带紧密相连,沿滨海路建筑环抱海滩,形成临海的开阔滨海景观通廊——功能定位为科研区;西侧以山林景观为主,与西侧大珠山山体相融合——功能定位为教学区;校园内规划“动、静”搭配、“学、宿”对应,既自成一体,又方便联系。保留基地原有东西向沟壑,并改造为跌级式的水系景观。同时,借助东西向水体,设计成一条雨洪海绵走廊,两侧布置地埋式雨水收集池、雨水花园,实现控制洪涝、生态集雨,提高蓄洪能力,改善水质和生态体系。

校园规划设计注重哈军工的文脉传承,以东西向中轴线与南北向次轴线为骨架,规划出具有哈军工代表意义的五大核心建筑,沿用了院落式布局、大屋顶、轴线对称、大体量建筑,体现厚实、淳朴、典雅、庄严的特色。


截止到这部分,说的都是校园的基建。目前来看,东区由于靠近海岸线,依旧是科研区,坐落在东区的41#、51#里,基本都是研究生的工位。

然而实际上据我观察,41#截止到去年这个时候,应该还是没什么人的,晚上灯都不怎么亮。而51#基本都是人,晚上灯火通明。51#身后的53#是工信部投资的实验室,也是有人在里面忙碌的。

而西区,主要的建筑就是11#,它是一座比较综合的单体大建筑。一层大厅里有校史馆,背面是图书馆分馆,楼顶还有个艺术品展馆。一些招聘会也是在11#来办,甚至一些烟青威地区的校友活动和青岛本地的一些社会活动,也基本都是在西区组织的。

至于行政人员办公室、学生上课用的教室,是不是在这个楼,我没多做了解,只能说,应该是,如是。所以西区也基本确实还是教学区。

我从西区去东区溜达,还被一口青岛方言的保安盘问,甚至一个保安队长还专门从大门骑着小电驴过来找我了。所以科研区管的确实是比教学区严格一些的,这也显得科研区更神秘些。

按照“百年校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教”的思路,青岛校区2019年达到办学条件,于2021年初步完成校区一期基本建设,软硬件达到建立国际联合学院、培养高年级本科生、初步招收本科生的办学和生活条件,在校生规模力争达到10000人。
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基础教学组团、基础科研组团、专职科研组团、学生生活组团、教工生活组团和综合服务组团,由青岛市政府为校区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已完成一期建筑设计招标。

然而到这里,就有点没实现了。

真实世界中的青岛校区,2019年是远远没有达到办学条件的,也没有按照老哈军工的思路“三边并举”(边建、边教、边学),而是等到了计划中初步完成校区一期建设的2021年,才招了500名研究生,这距离10000人,差距不可谓不大了。

当然了,青岛校区还搞了一些成人本科,让一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来搞一个没什么含金量的本科生证,属于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范畴。但这和真正的哈工程本科,差距大了点。

P.S. 如果没记错的话,哈工程青岛招的这些成人本科,早在哈工程青岛科技园落地之后就招生了,之前一直是放在青岛农业大学的地盘上来培养的,青岛校区落成之后,也都挪过来了。

所以当年,青岛校区里就迎来了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自考本科和500名正儿八经的哈工程研究生(因为第一年,很多人都是调剂来的)。

但其实,我还要在这里补充一个冷知识。哈工程真正第一年在青岛招研究生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是2017年。办学地点嘛,其实是哈工程的青岛科技园。这批学生主要是MBA、MPA,还有两个项目管理领域的工程硕士。

他们是由本部的经管学院统一招生,并打着「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旗号专门放在青岛培养的。所以招生计划上可能未必看得出来,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哈工程青岛科技园的推文里看到相关的报道。

新突破!青岛校区迎来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

9月1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2017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典礼暨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举行,实现了青岛办学的0突破。

据悉,本次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次在青岛开展办学,报考的考生共计198人,84名通过考试,通过率42.4%,其中工商管理硕士(MBA)37人,公共管理硕士(MPA)47人和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2人。这批研究生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一招生,未来主要在青岛培养,学习完成后可获得哈工程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本次在青岛办学,是学校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哈工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支点,通过不断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努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高晚欣,黄岛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逯鹰,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文明,中国建设银行青岛黄岛支行行长徐建军,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恒,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尹航等领导出席开学典礼,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钟卫东主持。

所以,在2021年,应该也会有这部分硕士从哈工程青岛科技园来到几公里外的哈工程青岛校区。

那么人数因为不可抗力没实现,科研方向怎么样呢?我们也看看当时的计划。

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特色鲜明。在学科设置方面,青岛校区将重点建设与船舶与海洋舰船动力海洋信息核科学与技术四个一流学科群相关的高技术船舶海洋运载器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水下作业技术浅海探测与通信大科学工程智能船舶与数值海洋船舶动力技术舰船减振降噪技术绿色制造与海洋新能源技术海洋信息与通信海洋运载器导航与控制海战场信息对抗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学等学科方向以及相关专业。

好家伙,这么多方向,认真的吗?

我们来看看如今的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科研力量和方向是怎样的。

怎么看呢?好办,我们可以去查一查青岛校区现如今的招聘信息和团队介绍信息就好了。

注意,以下内容并不涉密。

@2025级新生,快来pick你心仪的学术团队~

详细内容大家可以自己点击进去看,自己去判断。我在这里仅把学术团队的名字列出来,大家可以浅浅的比较下,计划和实际的落地情况有什么不同。

  • 舰船总体性能跨尺度测试分析研究团队

  • 流体力学与数智船海创新研究团队

  • 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

  • 船舶冲击与跨介质动力学“兴海”学术团队

  • 软物质力学与柔性智能装备研究团队

  • 先进轻质与多功能结构研究团队

  • 深海能源与低碳减排研究团队

  • 海洋智能传感与导航技术研究团队

  • 水下无人系统与智能技术研究团队

  • 海洋跨域通信技术研究团队

  • 深海水下信息技术研究团队

  • 海战场环境保障技术创新研究团队

  • 海洋传感器与探测技术研究团队

  • 水声探测与识别技术研究团队

  • 智能边缘计算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

  • 隐身技术研究团队

  • 海洋先进材料研究团队

  • 海洋先进传感材料研究团队

  • 海洋智能传感创新研究团队

  • 纳米光学和超材料研究团队

  • 海洋光子研究团队

  • 光子材料研究团队

  • 光学频率梳研究团队


怎么说呢,青岛校区的基层学术组织吧,做的几乎都是比较前沿且具体的研究,并且多少带点学科交叉属性在的。

而这也就让这些团队的学院归属,变得比较暧昧。

甚至其实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他们就是归属于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已经不再隶属于本部的任何一个学院了。

而不少异地办学的大学,两地其实就算是有相似的学科,也并不是真正的统筹在一个学院的框架下的,只是可能会存在人才异地流动罢了。这其实也是很多异地办学的大学需要探索的管理模式,我在这就不多说了。

那么既然也说到这异地办学两边的学院要分别建的问题了,就再往下看看,青岛校区当时是准备怎么搭建这里的学院的呢?

青岛校区设置6个学院,1个中心,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10余个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海洋信息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海洋材料学院基础教学中心将落户青岛校区。

看,这就和我上面说的差不多,在这六个学院一个中心里面,和本部就是完全不同的。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本部早就改名叫「船舶工程学院」了,这肯定不是同一个;

动力与能源学院」,在本部叫「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两字之差,应该也不是同一个;

电气工程学院」,本部压根不存在,电气工程专业,则开设在「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之中;

海洋信息学院」,本部也不存在,甚至这个专业是被批准新增于2020年的,所以在这个新闻推出的时候,哈工程还没有这个专业。当然也可以说,这个专业在哈工程内部,已筹谋多年了。

现在这个专业开设在「水声工程学院」之中,相关的新闻看这里:打造探海利器!哈工程新增海洋信息工程专业 

而我甚至有理由怀疑,这个专业的设立,原本就是为了青岛校区准备的,只是可惜没有能够过得去罢了,但申请还是要申请的。

我可没胡说,你看下面,这个专业现在分别存在于本部和青岛校区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本部的水声工程学院的这个专业,只招9个人。

而青岛同专业,招27个人。

谁是大哥,不言自明吧。

可见哈工程已经为这个学院的相关专业搭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本硕培养方案,只不过现在不能再在一个地方全程培养罢了。

海洋科学学院」,本部依然不存在,而这个「海洋科学」学科的一级硕士点,同样是2017年申报审核,2018年审批通过的热乎的学科。且这个时候,官方也还并没有避讳这个专业将来是要开设在青岛的,相关的新闻看这里:重磅 | 哈工程新增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新设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对于完善“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结构,深化学科建设内涵,充分利用青岛校区所处海洋环境实现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甚至如今,青岛校区招收的硕士,第一位的就是这「海洋科学」专业。而同样的专业,本部是不招的!也就是说,这是独属于青岛的全新的专业!

海洋材料学院」,本部自然也是不会存在的了。不过我想你看看上面那些个和材料相关的学术团队,应该也能明白这海洋材料说的是什么了吧。

继续说这篇新闻,下面还有一点内容,也很有意思。

哈工程青岛校区还将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与法国、德国顶尖高校及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除此之外,校区建设创新平台、仪器设备等将依法依规面向社会开放,实施共享共用,实现校际之间资源的集约利用,推进协同创新。(记者郭菁荔通讯员 孙小珺)

这合作办学,是不是也很熟悉?南安普顿联合学院,您猜怎么着?原本就是想要放在青岛的!

但有一说一,似乎联合办学可并没有受到教育部的限制,比如北交的联合学院、人大的联合学院、北航的中法航空学院,不也都是联合办学?不也都在威海、苏州、杭州待的好好的?所以哈工程不敢让南安普顿联合学院去青岛到底是为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我们的哈工程是一位“慎重勇者”吧。

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

至于德州农工,估计是因为哈工程被牢美制裁了,没法合作了吧。

牢美,想你了。

所以综上,我们纵览了一下青岛校区当时规划的学科方向和如今搭建的学术团队,其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岛校区虽然眼下不能招收本科生,但是依然在按照当年规划的学科方向稳步推进科研,并先培养了规模可观的硕士生(一年五百个,不少了,以哈工程的兄弟陆军工程大学来说,他们一年也就招490个研究生。权威发布 | 陆军工程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哈工程这么一个异地校区,都抵得上陆工大三四个校区加一起的量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甚至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好像只要哪天一解禁,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能立马登高一呼,一分为六,六个学院就能原地成立,招收本科生。而联合学院的不如意(德州农工是牢美的,合作不了一点,南安普顿据说也要终止合作了),非战之罪也!

这就有点牛牪犇逼了,所以我说,大楼能盖成和本部一样,绝对是哈工程的一次破釜沉舟式的行为。我们千万不要怀疑学校扎根青岛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好了,今天的篇幅已经足够长了,继续说下去,大家要看累了,好饭不怕晚,我们下期再继续。

等下,继续?继续说什么呢?哈工程青岛原本要怎么办学,咱不是都说清楚了吗?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No,No,No!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但早在这个意见发布之前,各大高校就已经收到通知,风声鹤唳起来,什么网大论坛、百度贴吧,早就把这个小道消息传遍了。哈工程青岛,则是早早的缩起来,低调冷处理,终于苟住了。

但木已成舟,都到了临门一脚了,来这出,你说难不难受?肯定是难受的呀。

当时的哈工程,一边要抗住来自教育部、工信部的压力,一边要顶住青岛市、甚至是哈尔滨市的压力,一边还因为那几年多招了不少本科生、研究生搞得人均八人寝怨声载道,要想尽办法平息来自校内的舆论压力(我当时就怀疑,学校在那几年偏要多招生,是因为青岛校区马上盖好了,冷启动需要人。这样虽然前两年大家在本部住八人寝是挤了点,但青岛校区盖好之后分一部分人出去,住宿压力一下就会减轻了,学校规模和体量也一下子起来了,这不牜吡坏了?),甚至还要因为东北在那几年被大规模的地域黑而抗住来自社会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南方什么牛鬼蛇神大学,都能上来踩一脚哈工程),是真的很难。

这样难的哈工程,又是怎么灵活的调整身姿,及时表态,修改青岛校区的定位,最终让这青岛校区得以用「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名号被自己收入囊中,落地运行,而不是和北航青岛、对外经贸青岛一样惨淡收场的呢?

我们下回分解!

感谢各位哈军工和军工七校的校友、子弟和亲朋好友们的收看,希望大家可以不要吝啬自己手中的关注、点赞、在看、转发、赞赏、评论,我们下期内容再见!

相关阅读

冷知识篇







民间百解篇


十大神器篇


校园新地标篇


山高水长篇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历史现况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